尾生之死
尾生的故事差不多已经家喻户晓:这个古代的酸书生与美眉在桥下约会,谁知道美眉没来,洪水倒先来了。尾生于是死死抱住柱子,至死没有离开那个约会地点。
千百年来,有人看到的是绝美的爱情,有人看到的是一诺千金的诚信,还有人看到的是矢志不渝的信念。
但我要说:“以自己的生命为别人的失约买单,这难道还不叫愚昧?!”
情义之……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5)
0个赞
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想象力概括整个世界”的真理: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个青年人一起开山。一个年轻人,就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修房子的,铺路的,碎石子,卖钱;另外一个年轻人呢,直接把石头不敲碎,运到码头,卖给那些花草店的、花鸟店的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花鸟店的石头价格很高的。三年过后,把石头卖给花鸟店的这……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5)
0个赞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4)
0个赞
土屋太凤,最早是看过一部晨间剧『小希』就是土屋太凤做女主角的还挺不错的。
……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3)
9个赞
@知书少年果麦麦:
今天是「没想到这些句子居然出自这里」系列。
整理了一批,真的,有的我也很惊讶。
1.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余华《第七天》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瓶梅》
出自第九十二回:
“正是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3.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古龙
没错就是古龙除此之外,以……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3)
2个赞
有人问我,网上最新的神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好笑在哪里?好笑在绝大的浪费,好笑在所有人煞有介事地做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相当于用40人的合唱团用歌剧的方式演唱一份菜谱,一切庄严与美都分崩离析了。
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当你把一件作品当作表现主义作品时,它毫无疑问地是垃圾。可是,当你把一件看似表现主义的作品当……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3)
6个赞
文:蒋方舟
《胡适日记》里有篇叫做《我的择业》,大意是说,我平生大过,就是求博不务精。总觉得国家事事需要人,我不得不周知博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这都是我为了他日当国人之师在做准备工作啊!
写这篇日记的时候,胡适不到24岁,刚留学读研究生一年级,他下一步的职业规划是当一名光荣的国人之师。他那张娃娃脸上已经掬满亲切而……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5-01)
0个赞
@桑格格桑格格:这几天,我总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书: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写的《天真的人类学家》。里面他研究的山地民族(多瓦悠族)见面问候语是:你的天空晴朗吗?
和我爸在一起的时光,总让我有一种在研究人类学的感受。
几十年以来,我都是每年回成都,在他家附近找他吃一顿饭,最多一起呆一个小时。这一小时,他每次都把念了……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4-30)
0个赞
今天看到了知乎日报推送的 《哆啦 A 梦》里有哪些不为人知却又打动人心的细节? 看得我鼻子酸酸的。与此同时我也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小时候也很喜欢看哆啦A梦,这些细节也注意到过,但是为什么那时候完全没有感动的感觉呢?今天上海大雨,伴着阴沉的天空和淅沥的雨声,我陷入了回忆和沉思。
爱无能
我的初恋是大一,从那时候开始的很长一……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4-30)
0个赞
1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不是探亲访友,探险旅游,就是公务考察,正式出访。除了参观、访问外,出国人士还要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购买礼品。于是,每个出国人士都会遇到三个头疼的问题:到底要不要买礼品回去送人?买什么样的礼品比较合适?卖多少份礼算是合适?
回国要送礼,这是肯定的。无论是出国……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4-30)
12个赞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些不争的事实,按道理我们都应该高兴啊!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安逸……
可,好多事情,好像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但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惠,反而越来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了。我们都是普通的小市民,有些事情确实不能站到政治家那样的高度智慧去分析这个那个的原因……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4-30)
0个赞
——献给我的父亲
青海省歌舞剧团的大院里,孩子们正在楼下抓羊拐玩儿。孙国宏颤颤巍巍地爬上了苏联专家援建的剧院大楼。他攀上一个高塔,把拐杖撇了,冲下瞧着。终于他开口喊了:“小朋友!都走开!小朋友!都走开!”孩子们嘟嘟囔囔地四散开来,玩儿么,不咋呼就没劲,咋呼了可就得挨训,他们总被到处赶。孙国宏持续地喊着,都走开都走开……继续阅读 »
书生
10年前 (2016-04-30)
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