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为什么中国人热衷于送礼

文章 书生 33695℃ 已收录

1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不是探亲访友,探险旅游,就是公务考察,正式出访。除了参观、访问外,出国人士还要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购买礼品。于是,每个出国人士都会遇到三个头疼的问题:到底要不要买礼品回去送人?买什么样的礼品比较合适?卖多少份礼算是合适?

回国要送礼,这是肯定的。无论是出国旅游,还是单位领导派你出国,从情理上讲,应该买点东西送送领导,或是跟领导拉近乎,或是表达感激之心。再说,平日受领导关怀,总找不出合适的机会表达谢意,出国便是再恰当不过的时机了。还有,办公室同事、街坊邻居平时相处得都不错,趁出国送点礼,既自然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相互的友谊。如果是领导干部出国,不仅要考虑同一个领导班子的成员(如党委常委)的协作关系,还要感谢下属平时对自己工作的支持。

无论对什么人来说,购买礼品送人,实在是一件令人绞尽脑汁的事情。

2

购买礼品实在让人伤透脑筋:

首先,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如果是出国旅游,光付给旅行社的钱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欧洲游一般在18000元以上。如果是商务考察,公司负担的费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给你余出很多费用。如果是正式访问,往往是往访国政府负责全部的食宿和交通,我国政府所能支付的只能是平均每人每天10美元左右的公杂费。但这些公杂费是供你支付各种小费和临时出现的交通、电话等费用。唯一发给个人的是每人每天5美元的出国补助费。出国10天以内,每人只有50美元的出国补助,约合人民币不到370元。这些钱连给家人买东西都不够,怎么能谈得上给领导、同事买礼品呢?

其次,买什么礼品不好确定。

就那么一点钱,买贵了吧,经济上又承受不了;买便宜的东西吧,别说是领导,就连同事也会瞧不起你,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适得其反,送了还不如不送。尤其是到了欧洲,当地人生活水平本身就很高,50美元连在中国都买不到什么像样的礼品,更不用说在欧洲了。买一根黄瓜,在伦敦要花人民币10元,在布拉格也要6-7元。

此外,买多少不好确定。

领导肯定是要送的,但是领导往往不止一个人,而且不光有上一级领导,还有上上级领导。同一个处里或科里也有不少同事;同一个领导班子也有不少人,光党委成员就有六、七个,或七、八个;街坊邻居一个门洞就有十几户。还有父母、岳父母、公婆、小姨子、小姑子、小叔子、同学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伤脑筋之余,不禁感慨一番: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累呢?

3

送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中国人又最注重礼节。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万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到了六、七千年前,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农业生产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稳定的生活。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使得我们的祖先按血缘关系,以一个或数个家族定居在一起,共同开发某一片土地。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可能不产生矛盾。于是,大约从三、四千年前的商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制定了一系列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到了西周时期又演变成了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到了孔子时代,在“仁、义、礼、智、信”中,“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往后,礼的“仪式”意义又逐渐演变成了礼的“实质”意义。于是,在一些大的庆典活动中,如婚丧嫁娶、生子满月、乔迁升官等等,送礼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4

那中国人为什么会热衷于送礼呢?换个问法,在中国,送礼这一行为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呢?

首先,前面讲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并开始定居生活。为了避免由于过分集中定居而产生的矛盾,中国人便开始特别注重人的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约定。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则以家庭和家族关系为出发点,以父子、夫妻、兄弟关系为准绳。这种家庭关系扩大并延伸到社会,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君臣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带有亲情和人情的特点,人情世故则成了维系所有关系的原则和标准。礼尚往来式的送礼正是维系人情关系的重要媒介。

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具有人情的特点,契约式的法律和规定自然不会受到青睐,因为法律和契约与人情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的灵活的处世哲学和处世方式,便顺应了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情大于法的后果是社会运转缺乏统一的规定,权力拥有了更为灵活的空间。一件事可以这么办,也可以那么办,灵活度很大。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办事求人、托人找关系的习俗,而送礼则成了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方式。

再有,也是由于上述集中定居的原因,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一便是“和”,即“贵和尚中”,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统一关系,以及崇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式的处世方式,而送礼则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能纠正人们的过激行为,也能软化人们的对立情绪,不失为实现传统理想价值的极好的方法。

5

中国人在对外交往时特别注重送礼行为,这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

首先是要体现中国人的豁达。

过去中国周边都是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日本、朝鲜、越南常派人来学习。每当周边国家遣使前来进贡,皇帝总要给他们送礼,以显示中华帝国地大物博,皇恩浩荡。明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处曾到达非洲东岸。每次出海,船队总要带上无数工艺品,走一路送一路,不仅昭示中华帝国的富庶,也体现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愿望。而他们对外国的工艺品往往不感兴趣,即使感兴趣,也是为了带回去献给皇上。

其次是要体现中国人的友好愿望。

我们往往用礼物来表明自己的真诚,表明对友谊的重视程度。礼物越重,说明我们越看重对方,越重视这份情意。这种思维定势延伸到现在,我们往往见人就送。有些领导常常提醒工作人员:“这个人送过没有?”为了应付,工作人员有时也违心地说“送过了”,反正外国人也听不懂汉语。有时生怕礼轻,一件不够,就送两件、三件。外国人收到礼品当然高兴,常常会听到他们赞赏道:“是不是在过圣诞节?”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在圣诞节才能收到那么多礼物。

再次是要维护中国人的脸面,体现“均贫富”的平均理念。

我们出国进行公务活动,似乎只要见过面的人,不送礼面子过不去。或者送了上级不送下级,也似乎不太公平,因为下级是具体的办事人员,付出辛勤的努力最多的是他们。因此公务出国,往往会遇到行李超重,而行李超重主要就超在礼品上,因为我们的礼品箱常常有好几个。反观西方人,他们送礼时并不是在场的人都人人有份,而是侧重送重要或主要的人员。

最后是利用小恩小惠,进行感情投资,甚至为违法交易创造条件。

在机场行李超重时,我们往往提前给工作人员送点带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在国外入境手续不齐全时,在国外进行走私时,或偷逃税款时,我们往往会送点东西,更有甚者会送美钞现金。以至于在许多法制还不太完备的国家,遇到一点小事,只要抓住你的把柄,警察就向你勒索钱财。这都是我们给惯坏的。

6

我们把送礼文化发挥到极致,加速了腐败的进程,成了一种畸形发展。所有大桩的权钱交易的案件,都是由小的送礼行为开始的。我们有时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送礼文化无形中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名烟名酒、月饼、挂历等商品的消费,大多是因送礼的需要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日风俱下,大多是因为由送礼收礼和收受贿赂开始的腐败所引起的。

我们常常会自嘲,说天上飞的(除飞机外)、水里游的(除轮船外)、地上站着的有四条腿的(除桌椅外),中国人无所不吃。其实,送礼也一样,可以说中国人无人不送,无物不送。几千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礼品内容的确经历了从生活必需品到生活奢侈品,到高雅和文化商品,再回到更高层次的生活奢侈品的发展过程。经济不发达时,人们主要侧重送“温饱型”和“实惠型”礼品,如糖、烟酒、蔬菜、水果、日用品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温饱解决了,就侧重送诸如电器一类的“奢侈型”礼品。等进入了小康,人们开始追求高雅,礼品也都变成了“文化型”、“知识型”、“高雅型”,什么鲜花啦、字画啦、书籍啦等等,大凡能跟文化层次扯上边的都送。然而,从根本上说,“高雅型”礼品毕竟与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的送礼文化不相协调。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奢侈型”礼品并应运而生,如各种保险卡、银行卡、消费卡、健康卡、数码相机、摄像机、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胆大的甚至送汽车、洋房、保姆之类的。一部礼品的变化和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和物质生活变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腐败由少及多、由浅入深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突显出来。与精神文化有关的CD、书籍成了高雅的礼品。出版社瞄准了这一市场,使得市场一时间充斥了各种天价的礼品书籍,因为送礼者关注的不是价格,而是效果。然而,教育应当具有全民的性质,但此时的书籍,包装精美,价格昂贵,内容与价格相差甚远,非送礼者无人敢问津。就拿少儿书籍来说,那些受礼者家里有的是各类昂贵的礼品书籍供孩子阅读,却苦了那些无闲钱来送礼的普通百姓。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读到连环画,不得不把挣来的辛苦钱浪费在书籍的装帧上。虽然以书籍代烟酒,中国人算是更新了送礼观念,但这实际上是给送礼穿上了文化的外衣,给行贿受贿镀上了一层合法的黄金,其结果必然是更为盛行的送礼文化和愈演愈烈的行贿受贿之风。

在现代社会,行贿受贿还具有一定的伪装性,也就是说将价值昂贵的礼品包装在普通商品之中。中国人有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谁又稀罕那几块月饼呢?而且,现在做月饼的商家也太多了,竞争非常激烈。于是,技高一筹的商家就在月饼礼盒中装上了高级茶叶、进口葡萄酒等等,甚至给月饼找了不少“伴侣”,如照相机、化妆品、名贵手表、黄金元宝等等。送礼者和受礼者看中的不是月饼,而是月饼那价值昂贵的“情人”。

来源:海星的博客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4837.html
喜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