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去描述一名旁观者?人不必是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旁观者也许是每个人曾几何时的分身,一个模糊不清的定义。
(如果你把此文当作是一个自闭症或是SPD患者的自白,想要拿去分析一通,就像弗洛伊德对那些人做过的事情一样,那么请你滚蛋。)
旁观者,ta不融入集体,ta独立于人群,ta时而失语却依旧执著于内心的碎碎念,ta对世事视而不见却如同带了放大镜一般拿着细小的记忆去敲击自己的神经,ta不留痕迹地透露着心声却也时而前后矛盾地对现实表白,ta收集着小角落里雨滴溅落的声音也会聆听大海波涛汹涌的怒吼。ta不擅长于表达却能依赖各种形式的文本(文字、绘画、摄影、电影、动画、音乐……)去描述尘埃与尘埃之间微弱的摩擦。ta单独而不单调地欣赏着宁静却又能把这静定扔向现实,继而又一个人默默地听着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回音。ta害怕评论的刻薄但更害怕自我肯定,仿佛一个肯定和自我感觉良好就会带来孤芳自赏和轻浮的骂名。ta试图小心翼翼地经营自我的形象,但因为脑海里浮现的场景和千百种声音在喧哗而独自放弃。ta不敢抒情和轻易愤怒,担忧着这是廉价的情感和被划入无病呻吟群体。然而,ta最不怕的一件事情或许就是宣布自己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和无国别的国际公民,还有清晰地划分出自我与他者。
(一)回避的交流
几年前,翻到过一条推文,原句的作者是一位诗人。内容大致是叙述一位不善于与人目光对视的人的感受,这类人会暗自感谢着街边的一座广告牌,认为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拯救了自己。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你会遭遇无来由的善恶难分的目光,这些目光如清风般徐徐拂过你的脸庞,但是对于敏感体质的人而言如同一种袭击。ta们便下意识地选择躲避这些陌生的目光,或许是在躲避对自己的质问-“你为什么要盯着我看,我很奇怪吗?”这时,把目光转移到另外一件事物上,似乎就逃避了这种四目相对的尴尬进而找到一种安全感。习惯于在城市和乡镇四处溜达的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尴尬,直到遭遇了一些事情后,对自我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不接受感,对于无来由的事物不再给予信任或者施予莽撞的自信,才认识了敏感的力量。
仅管在课堂上,教Communication and Media的老师重复着,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某个时刻我还是时不时被一种不自信和紧张感打败,这种状态不该是一个想要做新闻采访的人应有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上新闻采访课的时候,老师也强调过目光接触是给对话者以肯定。这是人与人之间非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眼神。
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对人眼神的描述。冷静的时候,接触这些文本,我会认为这是一种夹杂着作者主观情绪的描述,类似于强迫症和偏执症一样的自我说服,或是为了照顾读者对于文本内容戏剧化的期待。难道眼神会断章取义和脱离上下文地传播敌意?眼神可以杀气腾腾?眼神可以迸溅出浓烈而炽热的爱意?还是可以直白地传达“我看不起你”的意思?配合着眉毛,面部肌肉的抽搐和五官的其他部分确实会产生一些效果。可又怎么能因表象而胡思乱想去质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生活并非一段不具有法律效益的文字描述或是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旁观者内心会根据个人的经验去制造和加工出各种臆想。敏感者被眼神刺痛,把转瞬即逝印刻在脑海中,放纵其生长出情绪的爪牙,攻击他人或是反噬自我。一个符号也会延伸出千百种意向,其无穷无尽性不亚于对于一个词语的探索。那么敏感者是否一定要死拽住那些激烈的选项来刺痛自我以便感知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不确定旁观者们是否出于对安全感的寻求或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总之有时候,ta们选择回避,仿佛是一种静悄悄的拒绝。
(二)回避家庭
这样的回避希望不会演变成对原先熟悉环境的疏离和拒绝,比如家庭。2015年的电视剧《London Spy》里对于其中一位男主人公家庭环境的描述,透着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和压力。在钦佩主人公专注静定地陶醉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同时,也为其与家人的关系捏一把汗。Alex与家人具体如何相处仍然不得而知,但是他对于同性爱人Danny的依恋如同一位迷失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牢牢拽住了得以使自己生存的火种。Alex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生活,不知身为间谍的他是否观察过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但是这样的职业,也让他不会与太多人有过于亲密和热络的接触,他留给我一种旁观者一样的形象。可惜的是电视剧里并没有太多对他内心细腻的描述,他是否为敏感体质,无法被详细探究。在编剧的安排下,某个清晨,他遇见了Danny,并且递给了他一瓶水。这个是否为他所承担的工作的一部分,到现在还未被揭晓。
在忠实于自我和为岗位卖力地做一名旁观者时,与家人的交流是否被这名旁观者回避了?或者说,旁观者已把这一身份带回家中。如同拒绝路人的眼光一般,熟练地回避家人的目光和对来自家人的误解不抱有任何情绪了。把言论毫无反应地交给冷处理,旁观者在家里旁观着,缩回自我的保护壳,在外独立于大集体,在家独立于小集体。Danny在着了魔一般地研究中一步步完成了养母对他的期望。为了稳定的将来和理想的生活,要牺牲家人之间多少交流?而旁观者又是否与家人达成了共识,不要让家庭关系在无止尽的沉默以对中瓦解,让已经成为稀有非生物的安全感更不安全。 亲情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前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