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爱讲故事的美国人

文章 书生 2739℃ 已收录

这无疑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国家。华盛顿的政治家在讲故事,平等、自由、人权、“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口号)”;纽约的华尔街之狼在讲故事,财富、梦想、经济波动中的危机和繁荣;硅谷的马斯克们在讲故事,科技、风投、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人类的未来。

普通的美国人也喜欢讲故事。美国学生申请大学要给招生官讲一个关于自己18年人生的故事,讲得越精彩独特,越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睐;申请工作也要附上一封“申请信”讲一讲为什么“不聘用我会成为贵公司的巨大损失”;街边为公益组织筹款的年轻人,站在自己搭的简易讲台上,告诉来往路人为什么应该援助叙利亚难民。

这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第二年,我在纽约已经生活了一年半。在这个城市里,多元和差异被最大限度地宽容,个人表达像呼吸一样自然和必要。每个人都在用或欣赏或批判的眼光看着别人的故事,每个人也都努力讲着自己的故事。当我看到课程列表中出现了一门“用多媒介平台讲故事”(Multi-Platform Storytelling)的课程时,便毫不犹豫地把它收入囊中。

这门课的老师叫Hagit Ariav,是我在SIPA见过的最年轻(也是最漂亮)的讲师。身为85后的她已经有14年媒体行业的经验,她拍摄的一部讲述伊朗政治危机的短片获得2012年艾美奖“最佳时事报道奖”。Hagit自己就是SIPA的毕业生,从SIPA毕业后曾在CNN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工作,目前应SIPA邀请回到母校开设了这门“讲故事”的课程。

这是一门容量很小的课程,一共9名学生,来自9个不同的国家,4个大洲,有曾经在麦肯锡工作的哈萨克斯坦姑娘,在迪拜驻纽约使馆工作的土豪小哥,来自尼日利亚的拍摄纪录片的姐姐,也有土生土长在纽约生活了40年的正宗纽约大叔……在这样大杂烩的课堂上,观点的碰撞常常让人诧异这个世界原来这么不同,但有时候大家的看法又会出奇地一致,让人意识到原来有很多价值观可以凌驾于差异之上。

第一节课,Hagit开门见山介绍了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用多媒体平台来讲述故事。我们在这节课用到的主要媒介平台有Word Press(美国比较常用的一个博客,类似于中国的新浪博客),Sound Cloud (一个音频分享平台,类似于中国的喜马拉雅),YouTube (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以及 Tableau (一个数据可视化制作和分享平台)。

我们每人需要在上述4个平台分别发布一个作品,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期里,我们要写一篇图文并茂的博客,制作一段音频、一个视频,以及将一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第一节课,Hagit要求我们每人创建一个博客页面,每次做的作业直接上传到博客上,这样大家能相互看到其他人的作业。在每周两小时的课上,老师会花一半时间讲课,另一半时间则是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作品。

为了完成作业,我扛着摄像机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拍摄素材,尝试各种方法联系采访对象,绞尽脑汁设计故事线,再使用刚刚学会的软件一点点来剪辑。我曾经在百老汇区暴走了3个小时,寻找隐藏在霓虹灯里的40多个百老汇剧院;也曾采访了哥大招生委员会的老师,揭秘招生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并不只是学会了拍摄剪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感知到了很多平时忽略的东西。很多时候,身边匆匆的人和事就像是一个个黑匣子,远远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只要接近他们,打开这个黑匣子,就会发现里面是一个完整而斑斓的世界。

在哥大典型的晕头转向的忙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期末。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是一个小组作业,9个人分成3组,每组讲一个故事,综合运用到整个学期里学到的所有内容。期末作业的选题过程很有意思,我们9个人分别准备一个点子,在课上向大家“推销”(pitch),之后由大家投票,得票数最高的3个点子成为3个组的选题。

在一节课的激烈的“推销”和投票之后,最受欢迎的3个故事诞生了:得票最高的是讲述“美国黑色星期五”购物狂潮的故事,其次是记录哥大成立“学生助教联盟”的民主事件,另一个则是聚焦纽约街头回收塑料瓶的工人和背后的产业。

我和迪拜小哥和哈萨克斯坦姑娘组成一组,选择了“黑色星期五”这个主题。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指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五,这一天大多数商店都会给出一年中最大的折扣(类似中国的“双十一”)。因为很多商店会在周五的零点开始打折,美国人民为了抢到便宜货,往往午夜就到商店门口去排队等候了。然而,疯狂的购物节往往会导致非理性消费和大量的资源浪费。我们希望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唤起人们对过度消费的反思。

发掘故事的过程辛苦又欢乐。我们在黑色星期五的清晨扛着摄像机来到第五大道的梅西百货(美国最大的连锁百货之一),虽然才早晨8点,商店里已经人山人海,从橱窗到走廊到屋顶,满眼都是耀眼的大红色的广告“Sale” 。顾客们兴高采烈地穿梭在红红绿绿的衣服丛林里,红光满面地等待在付钱的长龙里。我们随机采访了在梅西购物的顾客,发现80%的人都因为今天打折而买了并不急需的衣服,如果没有黑色星期五,他们并不会买或者不会买这么多;70%的被访者都承认自己家里的衣橱里还挂着一两件从来没有穿过的新衣服。

除了梅西,我们还到纽约最大的苹果店和专门卖电子产品的Best Buy进行了采访。我们发现,80%的被访者每年会新购买至少一件电子产品,购买的动机主要是电子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和来自周围人的竞争压力。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我们在Best Buy偶遇了一个SIPA的俄罗斯同学,正摩拳擦掌准备购进一个打3折的大电视。两个星期之后,当我们再碰到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黑五时候剁手买的电视已经沦为“墙上的装饰”。于是他的故事也被拍进了我们的视频。

通过后期的研究,我们发现,美国人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排在世界最前列,而挪威、澳大利亚、德国则是非常“节省”的国家。我们帮美国人民算了一笔账,如果美国人可以把消费支出的比例降低到德国人的水平,每个美国人每年平均可以节省下3.6万美元的支出。经过两周的努力,我们通过视频、图片和可视化数据,完成了关于“黑色星期五”的多媒体故事。

短短一个学期,我开学时空空如也的博客渐渐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填满了。我逐渐意识到,讲故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讲故事的人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而愿意去关注和思考超越一己之私的话题;讲故事的人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讲述,去打动、感染、启发,甚至带来改变。也正因为如此,讲故事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能量和影响力。

然而,会讲故事是否一定是一件好事呢?其实,讲故事本身是没有属性的,它可以被用于任何目的。提倡种族平等可以讲一个故事,兜售种族歧视也可以讲一个故事; 呼吁环境保护可以是一个故事,证伪气候变暖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我在美国学习的这两年,正好是美国大选如火如荼的阶段。无论是大选电视辩论还是集会演讲,整个选举其实就是候选人向民众兜售故事的过程。这些故事各个听上去都信誓旦旦自圆其说,而选择去信任哪一个,就成为考验每一个选民的难题。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也难免会成为“被讲故事”的人。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听懂一个故事,是值得每个人修炼的课题。

(注: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二年级学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灯塔学院由常春藤校友联合创办,是一家“走小低调路线”的留学社区和原创媒体 )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16496.html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