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
网络是一种科技产品,它自身的特性就是追求准确。国际部分地区知名搜索引擎Google就提出过“用完即走”的理念,具体实践中它的体现是在搜索结果中,第一页就要让用户找到答案,并且不需要用户去费力从推荐广告中分辨搜索结果。
电商网站、交友网站、新闻网站也是这样,视频网站的相关推荐还是这样。互联网服务很快给与用户他们想要的东西,甚至要挖掘他们应该想要但是还没想到的东西。所以,准确是蕴藏在互联网自身基因里的特性。在这样一种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精确的大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网民,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特性。
那么,如果你在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他网民对你的期待会是什么呢?首先是希望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上来就要求得到正确答案,就跟用手机扫描数学题获取解答一样,拿到了就可以在老师那里拿满分。其次,这里的正确是要打引号的,因为正确的意思不是说更接近事实或者真理,而是更接近他自己的判断。
网民经常赞誉那些表达观点的人是“三观正”,一种软弱、不负责任和欠缺思考的体现。肯定三观,赞美三观正,都是把自己给藏在后面,不是这样么?赞同的是三观,但自己没有做任何观点表达,于是个人就在安全区里,不是这样么?但凡认真思考过所谓三观,那就一定可以列举出具体的价值观或者人名来作为佐证,而不需要用抽象的所谓“三观”来概括,不是这样么?
最后,如果你的观点他们不认同,就会激发很大的怒火。这种怒火不是针对观点,往往转化为针对个人,变成某种个人恩怨,相信你也曾经观察到过很多次。而且,因为是个人恩怨,就会把你曾经的所有观点表达都挖出来,从中找寻那些错误的,狂悖的,和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证明你一贯如此,从来都奔行在错误的道路上。如果找到你观点的前后变化,那么这又变成你前后矛盾,是个骑墙蝙蝠的证据,说明你人品不行,说明你性格软弱,说明你反复无常,根本不值得相信。
在人间不是这样的。在人间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是根据他在我们这里的历史信用点来确定要不要认真听取他的观点。一个人平素就大言炎炎,那么在他开口之前人们就已经抱定了听笑话的心态,并不会去认真听取。反过来,有些聪颖持重之辈,他们一开口大家就会安静下来。人们总是先去判定对方是个什么人,然后决定要不要听他的话。不单如此,一个股票专家在席间突然大谈对美学的见解,也会有人立即含蓄地提醒:没想到,您对这个领域也有研究。意思是您的跨度那么大,也不担心撕档拉胯么?
同样的,在人间人们对他人的前后观点变化不会觉得很愤怒,正常人的正常心态是好奇。因为正常人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观点或者想法是会随时间变化的,他一定是遇见了什么事情隐藏,有了写什么思考,进而转变了观点。所以正常人会去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你前后的观点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前后矛盾或者前后反转只是个现象,现象除了娱乐性没有什么价值,又不是舞台表演,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因为知道原因可能对自己也有所启发。
简单总结一下,在人间,人在观点之前,人们先认识了解一个人,然后才去看他的观点;在网络,观点在人之前,人们先接触片言只语的表达,于是就决定要不要生气,生气之后要不要去了解这个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人世间,正常人会强调做事之前先做人;而在网络上,偶发狂言惊满座变成了一种流行,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变成了判断标准。可以这么说:在人世间,你起码有一顿饭的功夫让他人决定要不要继续认识你,而在网络,你只有5秒钟,一条帖子的头50个字。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用在网上泛泛做观点表达,还希望找到认同和共鸣。一定要那么做,发言前先多花点时间,去找到合适的人,免得自己对空气说话。等好容易空气有了回应,又是劈面一拳。在我看来,这些年流行的同温层理论,信息茧房理论,并没有揭示原因,只是在阐明结果。而这种结果,更可能是人们应对网络环境的策略。回到最初的最初,如果一个人上网也需要大海捞针,颇费一些气力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后来的人们也许会对他人更加宽容。不曾有多少付出就能得到,人就会变得轻浮而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