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互联网,只好把旅馆的墙壁当作论坛。南宋时,诗人林升就在临安一家旅店,发了个至今还该顶一下的猛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春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显然,林升忧国忧民,锋芒直指偏安江南一隅、不知亡国之恨的南宋小朝廷。噢耶!正如你严肃指出的,没找到当时的杭州县委书记县长把诗人抓起来判刑的记载。
有点走题了。我想说的是,咱们这旮沓的“文字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正如“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一样,每个人脑袋里也有一个“文字狱”。因为八卦的冲动和境界的低下,我倾诉的对象没林升那么高层,敢得罪的是喜欢八卦的观众而不是反感恶搞的官员。新春之际,安全第一。虽然与其看CCTV的“春晚”,不如去拘留所呆着,但除夕之夜,我不想住牢里。
具体点说,自从电视剧《红楼梦》问世后,有人“直把晓旭当黛玉”,使得陈晓旭的出家和死亡,成了很让热闹了一阵的八卦。 “黛玉”香消玉殒,让人哀悼和叹息。她丈夫紧随其后剃度出家,从夫妻到道友,恍若翻版“石头记”,很有点贾宝玉的意思。最近,法号“开诚”的郝彤还俗的消息开始风传。这让我感到欣慰。
人有信仰的自由。也就是有不信的自由。更何况,郝彤的还俗,不一定是不信。佛家以为,俗人也可以信,有操守的居士比不持戒的和尚解脱的机会大很多。所以,和尚是否继续当,是郝彤的私事。我高兴的是,已经仙逝的晓旭不能证实自己不是黛玉了,但还在娑婆世界跟咱一起受苦受难的郝彤,以行动告诉我们:世间本无贾宝玉,生活并非石头记。
我以为,电视剧《红楼梦》实在不咋样,至少比起同名越剧,就差很多。其影响大,甚至在一些观众中建起了印象的牢笼,在黛玉和晓旭之间划上了等号;与其说得力于电视剧本身,不如说靠的是曹雪芹和TV这种传播工具。须知当时选角,就是以越剧为蓝本全力抄袭。在老人的心中,恐怕王文娟才是黛玉的化身吧。我私下以为,王文娟会为被晓旭替代庆幸,年华逝水,老被人当作凄惶葬花的黛玉,肯定希望解脱。
而衔玉而生,却喜欢女孩嘴上的胭脂;不好读经,却有些辞藻;反感功名利禄,却能锦衣玉食;心甘情愿在脂粉队里当党代表的贾宝玉。其实是穷困潦倒的雪芹先生梦想,纯属虚构,若有巧合,肯定是装的。对此,南京诗人丁当的诗句“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隐秘的愿望:妻妾成群”倒是真的。同城的作家苏童用同名小说消解了这一宏愿,也不假:虚拟现实后,女人更悲惨,男人也就是药渣。可见文字监狱,思想牢笼的可悲与可怕。
结论是:解放思想,男女平等,自由自在;比郝彤还俗更重要。
(载《南都周刊》娱乐版时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