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泪是检验文学的唯一标准

文章 书生 2512℃ 已收录

作者:严锋

我是一个研究文学的人,在同行看来,我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变态了。家中每月购买的、赠阅的各种文学作品堆积如山,我视而不见,却常在各大手机、笔记本和PDA论坛寻找阅读的方向。信不信由你,我这些年来读到的最有趣的书,都是在那些数码论坛里发现的。

所以,当几乎所有的手机、笔记本、PDA论坛都在推荐一本叫《山楂树之恋》的小说时,我也就忍不住下载了一个电子版。我深更半夜在床上一口气看完,流下了眼泪。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小说被感动是什么时候了。这年头,文学似乎已经注定与感动无缘,泪水早已被视为肤浅和浮夸的代号,作家们要么玩世不恭,要么深刻得可怕,根本不屑(其实我怀疑是无力)描写任何真挚的情感。而读者呢,也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一副见棺不落泪的铁石心肠。

眼前这部作品着实唤起了我从业以前久违的心情。我擦干眼泪,立刻到书店里去买了一本传统的纸张版作为纪念,同时吃惊地发现它其实早已热到发烧,看来还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网络上的业余作者,一个简单而又老套的陈年故事,在文学飞速滑坡的年代重新激起了许多人对文字的激情,凭的是什么?

好像不是因为情节。一个叫静秋的女中学生——那个年代的女中学生在很多方面相当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另一些方面又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下乡支农,遇到一个叫老三的勘探工人,两人差不多是一见钟情。那时候的一见钟情与现在差异很大,不可混淆,但是一些重要的基本面还是相通的。然后静秋回到了城里,老三常常去看他,其间有一些小儿女的常态,像误会啊,赌气啊,重新和好啊什么的。再后来,老三生了白血病,死了。

写到这里,我已经犯了时下的大忌:剧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书评、影评、剧评一律向美国看齐,很“人性”地对关键情节,尤其是人物的生死三缄其口,唯恐毁掉了读者的惊奇和快感。我曾经在《达芬奇密码》的书评中稍微透露了一点情节,就被骂到头臭,那我为何在此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很简单,因为这本书根本不怕剧透。其实从前的经典都是不怕剧透的。《铡美案》怕剧透吗?《红楼梦》怕剧透吗?《战争与和平》怕剧透吗?真金不怕火炼,好书不怕剧透。一本恐惧剧透的书,肯定是一本底气不足的书,一个恐惧剧透的时代,就是一个底气不足的时代。

怎样才能不怕剧透呢?很简单,也很难,就是从头到尾都要有非常吸引人的细节。不要小看这个看上去是教科书上老生常谈的要求,它足以打出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作家和“作家”的原形。不过这个话题我们暂且打住,还是来谈谈《山楂树之恋》的细节吧。简言之,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作品中,描写文革期间普通人的爱情生活,最细腻,最平实,最真切的一部。在这之前,我会认为王小波是描写文革爱情(或性)的第一高手。但是小波尽管在奇崛变态深刻方面无出其右,他描写的却是一种极端状态,而非常态。相比较而言,《山楂树之恋》描写的是文革爱情的自然普遍状态,不但空前,相信也会绝后。因为有些东西,既永恒又有时效性,距离太近了写不好,距离太远又写不了。2008年冒出个这部作品,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更有绝后性。

现在,当我已经快要把那个我经常饿肚子的年代忘个精光的时候,当我周游列国、人模狗样的时候,当我全机制霸、被数码武装到牙齿的时候,旧日的时光突然在无意间被唤醒,被激活,向我奔涌而来,水一样地把我浸透。我早已是声光化电的俘虏,各色新媒体的奴隶,我迷恋各种超大的屏幕,超高的分辨率,超保真的音响。可是我到头来突然发现,就记录一个时代的爱情而言,最高的保真度,还是来自最传统的、前现代的、lowfi级别的文学。

文学,既腐朽又神奇的文学,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学,我有时候觉得已经把它看透,可是一下子又会彻底糊涂。比如令我激赏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全是老套套,可是一下子就会揪住人的心。静秋还没有见到老三,先听到他的手风琴声,“有几个男声加入进来,用中文唱着这首歌,似乎都是手里忙着别的事,嘴里漫不经心地唱着。但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时断时续,低声哼唱,使得那歌声特别动听。”我又有点明白了,这种漫不经心,也就是小说的节奏,小说的基调。

当然,还“有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人气息,似乎各种感官都浸润在一种只能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气氛中。” 平实乏味吗?要知道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一切都要和今天倒着看。任何在今天觉得平淡的东西,在那时候必然散发奇异的光彩,而一切在那时稀松平常的事物,在今天又往往会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时光的意义?

据说全中国人都在为老三掩面哭泣,可是我也为静秋哭泣。静秋就是我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是我少年时代身边所有女孩子的所有美好特点的集大成者,她们最优秀的代表。现在,我终于在多年之后,通过文字,穿越我当年的观察和推测,所有的渴望和隔阂,走进她们的内心。她傻气,聪明,纯真,善良,相当“左”,总是为老三的“右”担惊受怕,又要为自己的私心爱念不断忏悔,屡教屡犯。她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出得一手好墙报,体育又非常好,还会做鞋,打得好毛线,差不多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女孩,看上去不像是真的。最夸张的是,她竟然在中学学习之余,到各种工地去打小工,挑沙挖泥扫粪来贴补家用。但我知道,她千真万确,真实无比。

更重要的,她漂亮啊,以我们最喜欢的那种方式。所以,我们理解老三,非常理解。所以,郎才女貌,女才郎貌,一见钟情是唯一的可能,一切都非常理想,非常精神,非常完美。但恰恰是这种理想化,配了特定的环境,一个物质非常局促的世界,一个极度不完美的时代,就远离了俗气。在比柏拉图还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中,我们看见了因若隐若现而格外完美的肉体,看见因为极度压抑而格外欲火焚身的激情,也看见了把所有这一切精神和肉体的吸引全部加起来而产生的空前的温柔,和彻骨的无奈。

我们为老三哭泣,为静秋哭泣,为我们自己哭泣,为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的爱情哭泣,为我们即使拥有也注定会失去的爱情哭泣。也为文学突然给我们的启示哭泣。有一位非常有名网友,曾经说过一句大有争议的名言,他说,奶是检验娘的唯一标准。

我说,泪是检验文学的唯一标准。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12955.html
喜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