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我终于为丈夫选定了一块墓地。陵园位于北京的西山,背面是满山黄栌,四周是苍松和翠柏。绛紫和墨绿色把气氛点染得凝重而清远。同去的朋友都认为这地方不错,我说:“那就定了吧。” 我知道这不符合他的心愿。生前,他曾表示希望安葬在一棵树下。那应该是一棵国槐,朴素而安详,低垂着树冠,春天开着一串串形不卓味不香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色小花。如果我的居室在一座四合院,我一定会种上一棵国槐,把他安葬在树下,浇水、剪枝,一年年地看着它长……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8) 1个赞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斯福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最新著作是《改写美国经济的规则》。本文摘自联合早报2016年8月10日,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6全球化及其新的不满情绪十五年前,我写过一本名为《全球化及其不满情绪》的小书,描述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改革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个情况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发展中国家人民被告知全球化能……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7) 0个赞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7) 1个赞
文:刘瑜我爸我妈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我和我哥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爱被操心。由于这两个毛病是相互矛盾的,可想而知我和我哥成长的过程是多么鸡飞蛋打。小时候我以为父母对我们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是因为我们年纪小,做不好事情。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我们的年龄无关,跟我们的水平也无关,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已。我哥都30多了,自己都是爸了,如果他一不小心理了一个平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爸我妈会……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7) 0个赞
作者 | 周宏翔有一天母亲打电话问我办护照的事情,关于手续、证件以及相应的流程,当时我正在地铁里,嘈杂的人声和微弱的信号让我几乎听不清电话那头的声音,母亲大概竭力叫了几声,无果,便挂断了。后来我发微信给她,她说,没事,你先忙,到家再说。后来我打过去,说你去出入境办就是,只要填表,要是不会,就问那里的人,他们会帮你的。母亲像一个孩子一样“嗯嗯”几声,然后问,会不会很麻烦?我说不会,就是一张表格,还有身份证和户口……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4) 1个赞
最近我在读曼德拉的传记,这本700多页的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个反政府50年、坐牢近30年、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在落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说:“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有开始跑步,反而放慢了脚步。……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2) 1个赞
中国人争论是非曲直,常常得出的结果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好谁坏。因为中国人向来是对人不对事,在中国人的是非曲直的概念里是好人与坏人的概念。为什么中国人会出现这种对是非曲直,产生这种是非曲直不分的奇特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主要劣根性:一,中国人不求精确。这点就像胡适先生当年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样,中国人大部是差不多先生的子孙。他们对待是非曲直,向来只要差不多就行。而这种不求精确的人,向来是被国人视为有德行的人,并……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2) 16个赞
有个来自波兰的同学,今年是他本科的第七年,终于升到了大四,每次进教室都是标志性地背个书包,再拎着一个手提包,永远穿着那件米黄色的毛衣,坐到教室的第一排,上完课,匆忙地离开。后来知道,他是个兼职邮差,赶着去送信。有次我问他,是什么可以让你坚持这么多年?他说,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波兰哥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一个伊拉克人,28岁,以前曾为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做过翻译,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回国,漂泊到荷兰。这位伊拉克人和大部……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2) 32个赞
@Ent_evo:1895年,植物学家约翰·麦德利·伍德在南非见到了一棵漂亮的树。它站在一片小森林的边缘,看起来就像是一株棕榈,长达3米的叶子弯曲成优雅的弧形,远远望去就像是浓密的伞形王冠。伍德拔下了树周围的几株蘖生苗,把一株寄给了伦敦。它将被命名为伍德苏铁(Encephalartos woodii)。它很可能是这星球上最后一棵伍德苏铁。两亿多年前,苏铁曾经遍布世界。铁树的森林延伸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伴随了恐龙……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1) 0个赞
文学用美、想像与魔幻思维的“撞击力”,最能够使我们在最平庸、凡俗、忙碌、无暇思索的环境中,抢下一个慎思明辨的“空”间。说得更准确一点,文学最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在夜深人静时与自己灵魂素面相对的能力。文学有用吗煞到你有一年,我在法兰克福看了一场艺术展览,一进门马上有一个展品吸引我的注意,让我站在它面前看了很久。它是玻璃器皿,形状为一颗眼泪,总共一百个装着眼泪的玻璃瓶一字排开,展品名称为“一百个人的眼泪”。我站在那里……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0) 0个赞
再不逼婚就晚了,10年前你们觉得24岁是合适的婚龄,其实那时候30岁最合适。现在你们觉得26岁最合适,其实现在是36。在和现实讨价还价这件事情上,你们总是出价太低,出手太慢。你们总拿自己做标准,觉得自己结婚的年纪最合适,可那是几十年前的事啊!再不逼婚,这个时代的结婚标准会到40岁,你们要逼迫孩子和你们同龄人婚配吗?再不逼婚就晚了,在你们的时代里结婚早只是因为你们没事做。你们的整个世界不过是一条村,一个镇,一座城。去……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0) 2个赞
文/林晓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前段时间和友人聊,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 像伯克利这些美国左派中心学校(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是最不缺激进教育的,但是那里出来的中国学生,在谈论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最后变得比较“保守”,与学校和学科旨趣大相径庭。为什么呢?我是这么回答的:为什么西方左翼学术出身的中国学生往往走向“保守”?很多学生学者的确存在面对中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10) 7个赞
雾满拦江:看台湾和日本教育,就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如何被教傻的!(1)台湾《旺报》刊文,提及有个江苏女孩,参加台湾交换生计划。她在台湾呆过一段日子后,迎接台湾的室友来大陆,带着室友到处游玩。可这位台湾女孩,每到一处,总是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她会问:博物馆里写的“爱国主义基地”是什么意思?又或是:入口的安检,为何会这么严格?江苏女孩却从未想到过这也是问题,被问得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应付一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08) 1个赞
这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我在香港丢过了一次护照,历尽麻烦之后才得以回到北京。护照的丢失意味着身份的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每……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07) 1个赞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一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继续阅读 » 书生 9年前 (2016-08-05) 1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