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赓哲 :“爷爷”在唐代指的是父亲,一直到辽宋才有了“祖父”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爷”这个词在唐代指的是父亲。这个词汇是外来词,是魏晋以后胡语对汉语的影响的结果。刘凤翥《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指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中的“父”均音〔al〕,近于汉字“耶”的发音。而契丹语中这个词是鲜卑语借词,随着鲜卑在内地建立政权,这个词汇影响到了汉语:“直到两汉时期,汉语中还没有‘爷’这个单词,因而也就没有记录这个单词的汉字。爷’这个单词最初被借入汉语时,由于汉字中无‘爷’字,只好用同音的‘耶’字来记录这一借词。例如《古文苑》卷九收录的《木兰诗》中的‘爷’全部作‘耶’。然而很快就根据六书中的形声原则造出了‘爺’字。上半部分表义,下半部分表音。我国字书中首次收录‘爷’字者当推南朝萧梁时期的顾野王于大同九年(534)撰就的《玉篇》。该书卷三父部有‘爷’字,其读音为‘以遮切’,其字义‘俗为父’。即使在造出‘爷’字之后,仍有以‘耶’来记录这一单词的情况。例如杜甫的诗《北征》中有‘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句子。其中的‘耶’即指‘父’义的‘爷’。甚至直到辽代还有把‘爷爷’写作‘耶耶’的情况。例如《陈万墓志铭》有‘统和贰拾柒年选定大通,合葬尊翁耶<娘<灰骨,于十一月三日迁殡后立。’<为重复符号,‘耶<’即‘耶耶’亦即‘爷爷’。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件辽代的木制骨灰盒,上面有‘尊耶<娘<’的墨书。‘爷’的原义为‘父’。直到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西门庆认蔡太师为乾爷,西门庆口口声声地称蔡太师为‘爷爷’。这些地方的‘爷’均为‘父’之义。‘爷爷’犹如‘爹爹’或‘爸爸’。而不是‘祖父’之义。‘爷爷’为‘祖父’之义是后来才有的,它不会晚于辽宋。”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敦煌文书《舜子变》:“一家姚姓,言遣儿涛井,后母嫉之,共夫填却井煞儿。从此后阿爷两目不见。”《淳化阁帖》里疑似唐太宗写给李治的信《两度帖》也自称“耶耶”。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甚至认为,后世把尊贵人称为“老爷”就是从唐朝开始的,他列举了高力士的例子,当时高力士很受皇帝信赖,太子都叫他“爷”,赵翼认为这就是把尊贵者称为“爷”的开端,后世加了“老”字。
———
总结一下:“爷”这个字来自于鲜卑语,音〔al〕,汉语最初没有“爷”这个字,于是用“耶”来代替,梁朝《玉篇》首先造出了“爷”这个字,但是这个字一直是父亲的意思,不是祖父,用来指称祖父,可能要晚到辽宋时期,但即便到了明代,“爷”的含义还不固定,有时也指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