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编辑精选

文章 书生 905℃ 已收录

@北溟鱼鱼鱼:

微博曾经有一个热搜,李白《将进酒》的原句究竟是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古来圣贤皆寂寞”,还是一份敦煌卷子上所写的“古来圣贤皆死尽”。论者辩论两者的美学成就,仿佛人人都是面对两份草稿裁决最终定稿的老李白。在这个二选一的问题里,没有给抄写,编辑与流传留下讨论的空间。在没有大规模印刷的世界里,抄写的过程也是文本内容不断被“完善”的过程,最有话语权的读者往往拥有“编辑”的双重身份。做编辑,如同宗教祭司,以自己的学养,当世的编辑规则赋予文本唯一的“正统”。裁判文本的道德,审美,甚至真伪,这都是权力。孔子编《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不敢赞一辞。

当一个人的某些特质被连缀成他最显眼的人格特点,“不连贯”的那些事迹和语言如同石膏粉墨被凿脱,拥有清晰线条的雕塑才能跃然眼前。可是,每一个编辑想象中的形象又并不相同,因而,意在清晰的雕凿,最后却留下更多的模糊。这在文本上就是所谓的文集版本的“异文”。汲古阁藏的《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文集的一个重要宋代的刻本,其中留下了七百四十多处关于陶渊明文章的“异文”,也就是说,陶渊明的每一篇诗文,平均有六个不同的版本。

时间的消磨,不断地抄写编辑改动,作者的“本质性”很难不转变成为最有话语权的那一批编辑的“本质”。苏轼见到的陶渊明《饮酒》,在多个版本中,最流行的版本是”采菊东篱下,时时望南山“。苏轼不能同意,大笔一挥,采纳了”悠然见南山“——没有版本源流的讨论,全靠读者心目中作者的形象:“见”是“境与意会”,“望”则“神气索然”。

我们今天看见的陶渊明,他的诗歌与形象,与其说是他本来的样子(如果还能够被识别的话),不如说是雄辩、有坚定信仰以及强大的编辑能力的一代代读者刀凿斧削的陶渊明。被编辑“精选”后的陶诗,被用来证明陶渊明恬淡任真的个性,陶渊明居众处默、结志世外的个性又成为削删去取他诗句的证据。无穷无尽的循环。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23238.html
喜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