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杂记4

文章 书生 1872℃ 已收录

@管鑫Sam:

再说一次好了:当自认“已经成功”的人跟你说“人人都有机会“、“人人机会均等”的时候,他/她不是想强调你也有机会,而是想强调“我厉害只是因为我厉害”,毕竟“人人都有一样的机会(怎么就我成功了啊)” —— 括号里的潜台词才是他/她想说的。

机会并不均等。通过否认它,既得者可以扩建护城河。

—————————————

@咆哮女郎柏邦妮:

金庸小说的主角总是不由自主,稀里糊涂的进入某种编制中。或成为一个门派一个帮会的首领;或成为一座城池一个国家的尊长。最后大多是隐逸,但是大半生在其中纠缠。这是传统文人的精神困境,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纠结。古龙小说的主角则全是独行侠,有朋友,但没有部众。有情人,但是没有妻子。是自由人。

—————————————

@人类幻觉体验师:

我们自古至今,有非常发达的集体伦理,个体主义精神和思维方式,一直受到压制,近代有过解放的契机,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种精神其实至今没有真正内化为社会伦理的基因,要知道这是2021年,“现代社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一,就是个体主义思维,是对个体人性、个人财产、生命和自由的承认和保障。当然,关于个体主义,有不同理解,法国启蒙哲人们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和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都尊重个体性和个体价值,但路数不同。在前一派的理解是现代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意义上的,他们的“个体”是抽象原子,绝对平等和自由,从而导致两个极端,要么无政府主义,个体与任何群体性单位都呈现对立局面,要么只有整体没有个体,而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下,由于有成熟的普通法传统,他们对个体的承认,避免了按照抽象原子化理解去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路数,这种理解更成功地调和了个体与秩序之间的关系,在维护秩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上更有效。然而,中国近代思想家们一开始接触到的个体主义,就是前者理性主义那一传统,所以比如鲁迅,陈独秀等,几乎都将个体与群体(家族,社会,国家)放在对立位置上。严复翻译的密尔,其实是大陆现代契约论传统下的,严复及其后来者如陈独秀们,可能完全不知道,密尔的个体主义,在英国的政治思想史传统里,从来不是主流,而是17和18世纪才在英国激进派思想家尤其非国教徒里大行其道的理论,英国思想史“正统”对个体与群体和秩序关系的理解,要在柏克、《手艺人》、布莱克斯通、柯克、和普通法传统里去寻找,而这个传统只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在引起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视。冯克利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我们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讨论的也是这个大话题,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22570.html
喜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