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焦虑

文章 书生 4055℃ 已收录

@阑夕 :几年之前经济繁荣,增长叙事是主流,所以鸡汤市场很大,万众创业的群体热情里,多少人吟唱着「你想卖一辈子的糖水,还是改变世界」的励志故事。

最近两年经济下行,博弈判断是共识,所以端上来鸡汤含毒量越来越高,阶级固化成为热词,受欢迎的都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的惨段子。

焦虑之所以可以被贩卖,是因为它始终客观存在,繁荣的时候,它的外衣是成功学,焦虑的是如何取得财务自由,下行的时候,它的外衣是掉队论,焦虑的是怎样避免阶层下跌。

无论是在哪个时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以及想要成为中产的年轻人,都是核心消费客群。

「寒门状元之死」在一夜之间经历了从山巅到谷底的滑铁卢,但它在盔甲之下摸索软肋的精确能力,是其内容团队一向引以为傲的长处,甚至在文章发表前一天,它就隐约表示了接下来推送的东西会火的暗示,希望读者认真品读。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北大毕业生送外卖的纪实文学,也被传诵甚广,当然这篇稿子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克制性,都比上面那个要好很多,只是依然逃脱不了「消费北大、消费底层」的指责。

在很多时候,精英生活的想象并非来自精英本身,而是取材于群众的期待,比如绿水鬼,比如满口VC和PE,比如对面若隐若现的乳沟,就像皇帝种地的锄头总被认为是纯金的,它只有在街巷坊间才是有生命力的,一旦次元壁破了,就会沦为笑柄。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是这么说的:「贫穷最根本的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就像「啥是佩奇」火了之后,批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觉得充满了导演对于乡村的刻板印象和虚假认识,有人出头替导演以杠制杠,说不知道怎么样描写农民才叫平视,白居易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时候是不是在消费卖炭翁?

世道艰难,都很暴躁。

2017年夏天,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了几句和他年龄不太相称的实话,大意是自己能够考到高分,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是分不开的,农村孩子享受不到这些,自然起跑线就已经落后了,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高考状元,都是「家里条件又好人又厉害」的那种。

这件事情当时也得到了热议,一方面人们赞赏这耿直孩子敢于实话实说,不回避「既得利益者」的背景,另一方面被点出来的问题好像也是无解了,直到一年之后「一块屏幕可以改变命运」的报道出炉,一度扮演了平权诉求的救命稻草角色,

然而前些日子,BBKinG说他去北京四中组织的TEDx演讲,发现那些就读于国际部的顶尖中学生,早已就铺好了未来的成材之路,当同龄人还在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毕业旅行了,晒出的学生证都是海外各个名牌大学的。

你以为人家要跟你拼高考?想多了,知道独木桥难过,不和你抢,让给你喽,拜拜,你以后的竞争对手,也不太可能碰得到他们。那么,在得知这个事实之后,会不会安心一些?好像更焦虑了吧⋯⋯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扁平化,是需要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当然,抵抗焦虑的武器是强大的内心这种屁话,说了也是白说,多关心自己,多支持自己,多要求自己,力所能及的过好自己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18047.html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