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宪
有一个事实是:我已经越来越少在书店买书了。
可我就是个做书的啊,怎么着也得捧自己人的场,所以有意识地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什么缘由,只要去一家书店,至少要在那里买一本书。这习惯已经坚持多年,向无中断,乃至家里的许多书翻阅起来,都可以回忆起当初入手时的地点和场景。可最近思考人生,发觉印象中自己最后一次在书店买书,是上海绍兴路的汉源书店。掐六指一算,至少也得三四年前了。
一算吓一跳。怎么会这样了呢?
既有读库举办活动,也有带孩子逛商场不自觉拐进书店的原因,其实最近几年我去书店比以前更多。自认为还是那种买起书来不心疼钱的人,尽管知道网店购书有折扣,但并不会为此就一定闪到网上去买。可为什么就不爱在书店买书了呢?
我的理解是:人们的出行方式、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
前些年的那些出门必备品,如今都已经简化成一部手机,许多人连包都不背了; shopping mall 模式下,大家在商场一逛就是半天捎带把饭吃了,大包小裹的购物成为切实的负担,除非必需或目的性极强,没有人再愿意从一家店铺出来时,还要多拎一个包或袋接着逛下去,尤其对于带孩子的家长,以及不开车公交出行的人来说。
如今的书又开本那么大,分量那么重,想想都累。网上购书,即使不为省钱,也为能省下力气。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我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读者刷卡或扫码支付之后,怎么办?
因为对于那些还愿意进书店的入来说,其实说服他们掏钱买书并不难,许多人也并非为电商的那点儿折扣就斤斤计较。所以关键环节不是消费者掏钱之前,而是花钱之后。恰恰是花钱之后的不方便,影响了花钱之前的决策行为。
支持我的一个论据是,苏州的“九分之一书店”,开在姑苏区石匠路菜市场的门口,其营业额远超预期。我理解个中缘故,恰恰是逛菜市场的人本身就有负重购物的心理准备,也带有采买东西的装备。
我会为读者设置三个选项:
对于那些迫不及待拿到手看起来的书,可以走收银处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的传统模式。
如果自己的行李已经够多或就愿意轻装行走,可以把书发快递,次日在家等书送上门。这个选项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让书店代为打包发货,也可以在包裹处一通忙活,自己打包填单,尤其是可以带孩子参与,以及想把书送给朋友做礼物,这里有精美的包装纸和留言卡可供选择。
对于像读库这样自身有B2C发货能力的供货商,可以让读者选择直接扫码购买。一单成交,属于书店的佣金自动划归过来,读库在后台处理订单发货。这样读库的书在书店只是展示功能,进货和仓储费用都免了。
这三个选项,价格一视同仁,并不收取额外的快递费或包装费用。
推演到这里,我发现已经让书店具备了快递网点的功能。寸土寸金的地方,舍得吗?
我觉得,许多书店在空间分配上,并不科学。
说直白一点:不应该把那么多空间,分配给那么多的书。应该撤掉一些书,把地方腾出来。
因为,书店本来就不应该比拼谁家品种多。真要这样的话,你永远都比不过空间无限的网络书店。
读者来你的店,也不是因为你这里的书多,而是因为他信任你对书的筛选和推荐。
书店要做的事情,不是把书都摆出来让读者去挑,而是帮助读者把书挑好。一家好的书店,会让读者觉得自己想要的书就被摆在他的手边;一家不好的书店,会让读者在店里转半天也找不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
这才是这个时代最金贵的一份工作,也是书店存在的意义:给用户提供真正需要的东西,帮助用户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
只追求品种繁多,把书堆得满满当当的店,其中的许多书,对读者起到的作用是干扰,对那些真正的好书,反倒稀释了本应投放到它们身上的目光。
如今的书店都越来越豪华高档,营业面积动辄几百、上千平米,更应该狠下心来做一些腾空工作。如果我是书店老板,我拼的是少,而不是多。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并不讳言我的口味、我的面貌就是书店的样子,经我汇总来的阅读信息,我对这些千
挑万选来的宝贝书的理解,被纲举目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地呈现出来。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我会把本来可以摆放许多书的地方只让位给几本书甚至一本书,用多种信息形式、媒体手段,在这本书周围做尽量丰富的展示,让一本书在店里的陈列像一场小型展览。习惯一掠而过的读者可以一瞥之间抓住其要点,想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得到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包括反面的批评意见。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如果找不到足够多的好书来填满我的营业空间,那些空着的地方就让它空着吧。空旷中的一点,本身就是最醒目的强调。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不仅要看到自己选的书,让一些读者心生欢喜,长期相伴;也要知道店里的某些书把一些读者给推了出去,再也拉不回来。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就不允许店里的书被设计师当作装饰材料来用,除了摆设(甚至还是破坏之后的摆设),毫无阅读可能。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一定会把店里的椅子、台灯,弄得比许多人的书房还要舒服,哪怕就此增设出家居生
活用品的板块也在所不愔。
短短几年,我们的书店高歌猛逬地完成了原始的、硬件上的升级迭代:跻身都市最繁华商圈,空间越来越大,请来了国际上最好的设计师,格调越来越高,咖啡轻食和文创产品销售越来越好,在资本市场和当地政府的名片工程中也越来越被关注。
那么,下一次升级迭代的焦点是什么?
如果我是书店老板,我会认为,敝店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培育出、积累下的那些“懂书的人”,无论是店员,还是长期用户、合作方、品牌形象,尤其是做为店长的我自己。
懂书的人,有没有?有多少?这将成为我们的最大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