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2016年06月

文章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文:王小波 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这孩子爱好摇滚音乐,白天上课,晚上弹吉它唱歌,还聚了几个同好,自称是在“排演”,但使邻居感到悲愤;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吉它上有一种名为噪声发生器的设备,可以弹出砸碎铁锅的声音。要……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20) 3个赞

图片

Can Lis

针织品牌/半年刊Hesperios的创始人Autumn Hrubý 和朋友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度过的一段夏季时光。 她们居住的这栋砂岩别墅叫Can Lis,由建筑师Jørn Utzon(最著名的作品是悉尼歌剧院)设计和所有,别墅由Utzon基金会管理,通过出租或居住项目向公众开放。 Photography: Autumn ……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20) 13个赞

文章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20) 0个赞

文章

阿城:父亲

一九八七年三月某晚我正在纽约夏阳的画室里,这个画室是仓库改建的。旧得好象随时要出危险,但实际上什么意外也不会发生,意外是绕了半个地球从电话里传来的:父亲病重,我立刻准备自美国离去。 从六十年代初,家里就笼罩在父亲病重的气氛里,记得夏天我们在院子里与邻居喧哗,母亲出来制止,我们还小,还不能随时将父亲的病重放在心上。 父亲……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20) 1个赞

文章

人民是由制度塑造的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邵建 毕福剑视频网上传开后,因为痛恨告密,微博和微信上有不少网友都在转这样一个长微博,题目是《卑劣的告密之风(民族劣根性)》,曰“中国是告密成风之国。人民是鸡鸣狗盗之辈。卑劣的人民选择了卑劣的制度,而卑劣的制度使卑劣的人民更加卑劣。” 看到这样的表述很无语,但还是跟了一贴:“明明是体制劣根性,却说成是……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8) 1个赞

文章

末路狂猪

穆萨科炸药厂的林主任欲哭无泪。 眼看过年了,来年开春再熬几个月就能调动到州畜牧厅当闲差去了,今年新来的工人却给他捅了个大娄子。几个东北工人要在这个枪支泛滥的回族县里给他搞个大新闻。 工人们去了不远的乡上,那时候全国都一样,买整猪回来杀要便宜得多。几人也知道牵条活猪回来当地人肯定给你骂街掀车,但是杀了再带回来路又……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7) 2个赞

文章

痛经文学

@王左中右:在的书名真让人掘地三尺五体投地! 作为一个十里八乡的起外号大王,我总觉得每个好的名字,都是有画面感的。 比如江疏影,一听就很好看;比如六神磊磊,一听就很百虫不侵浩然正气;又比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听就很度日如年寝食难安不知心理面积几何。 而最近我发现,一些出版商起的书名,一个个的都太有画面感,太能让人五……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7) 46个赞

文章

数码时代需要怎样的深层阅读

来源:网络 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在《普鲁斯特与乌贼》(Proust and the Squid)一书里把阅读分为五个阶段,从幼儿开始到成熟阅读能力的成人,分别是萌芽级、初级、解码级、流畅级、专家级。萌芽级和初级阅读都是儿童的阅读(儿童对此有学习障碍被称为“失读症”)。沃尔夫指出……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6) 1个赞

文章

新儒家、大棒和堵口球

@押沙龙: 我对儒家并没有太大意见,对孔子也不反感。我读过几遍论语,觉得里面大部分话我都能接受,当然也有一些话我不同意。不过这也很正常,谁和谁的想法都不会完全一致,何况还隔着两千多年。新儒家里有些人我也有好感,虽然不一定认同他们的看法,但觉得他们很多话也还合情合理。   但是,新儒家有不少人我确实搞不懂。这些人不管说什……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6) 2个赞

文章

大清国改革为何这么难——1908年《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

这是袁世凯首次正式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他对自己在大清国政治舞台上所面临的危险非常清醒,他推行着保守的改革,“并没有激进到要立即引起新旧体制的决定性对抗,而是允许进步分子们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些行动。”本文是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对袁世凯的专访,刊发于1908年6月14日《纽约时报》。 提问袁世凯 我接到一封官……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6) 0个赞

文章

我执

@苏谧荔: 主张个体的独特不可取代固然能激发主观能动性,但识破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与共性未尝不亦有助于放下我执。不必说人有容貌相似、举止相似,情志言语相似的人在微博上同样是过江之鲫,有时候队形也和鱼群一般整整齐齐的。即使是我所欣赏喜爱的人,也难免有着各自的副本。小王子第一次看见玫瑰花丛深感震惊,因为那强大的共性让他的个人生……继续阅读 »

书生 8年前 (2016-06-16) 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