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本站公众号:壹纳,喜欢本站请(Ctrl+D)添加到书签收藏夹,方便下次浏览!

浅谈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过程

文章 书生 3255℃ 已收录

题图为大政奉还图。

我尝试着尽量简单的说说这个问题。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近代的历次改革和革命却都以失败告终,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幕藩体制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而幕府和幕府将军,也不是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政府,同时由于有天皇的存在,幕府将军虽然是实际上的国家权力掌控者,但是并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因为名义上的天皇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幕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倒幕运动导致幕府的对于全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幅降低的时候,倒幕派自然而然的搬出了天皇来质疑幕府统治的合法性,而不是谋求建立一个新政权。

所以,在我看来,明治维新是日本重新确立更加稳固的中央集权,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程。

但是按照这种看法,清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其集权程度更高,对于地方上的掌控能力更高,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稳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了,解决了之前历代政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按理来说应该能更加容易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为何屡次都失败了呢?

因为在这一问题上,中日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在绵延近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多次改朝换代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不变,原因就在于朝廷、贵族-士绅、民众三者之间基本关系的稳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因此,两千年间,皇帝的姓氏在变,但社会的制度与结构却相对稳定。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能持续两千多年的谜底。

但从晚清末年开始,维持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的基础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侵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及新式学堂的创办,特别是科举制本身的衰败及最后被废除,原来作为社会中间层的最主要部分—-士绅-地主集团,开始沿着四个方向分化:一部分转变为近代工商业者,一部分转变为近代知识分子,一部分转变为新式军人,还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农村的,后者大多成为土豪劣绅。这实际上意味着维系中国传统社会两千余年的“国家-民间精英- 民众”三层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的分裂与解体。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解体,同时在更深的层次是社会结构的解组,即由于社会结构构成的变化,社会失去了自组织的能力。在中国近代史的最后岁月里,呈现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政治解体与社会解组结合在一起的局面。对此,有人将其称之为“总体性危机”。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缺乏能定型社会基本制度框架的社会力量,社会制度缺乏内在的稳定根据。最终结果,就是频繁的社会动荡。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正常发展的条件丧失殆尽。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当时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不仅仅是列强的入侵,而是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进入导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也就是说,自秦朝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中国社会的这种社会结构在1840年开始解体,原有的中央集权体系已经开始崩溃,所以中国近代的主要任务,其实也是在重建一个具备现代民族国家性质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如果你认为清末的中国还是中央集权政府,这大概是你的错觉,特别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地方上开始组织团练武装,这基本上标志清政府开始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而这个问题在东南互保时期更为突出。同时由于中国的国土面积更大,人口更多,重新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的过程显然更加困难。代表旧势力的地主阶级和代表国外资本的买办们仍然是巨大的阻碍力量。由于外国资本的冲击,传统的地主阶级也无法转变成为工厂主或是资本家,只能继续剥削农民,然后社会矛盾越来越大。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的情况之后,再去看看日本情况,就很好理解了,对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来说,一是地方上仍然拥有相当的自主性,幕府的中央集权统治并不稳固,而由于天皇的存在,作为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在名义上拥有比幕府将军更高的合法性。我们可以发现在明治维新中,特别是包括之前的倒幕运动中,转折点是大政奉还,因为从此天皇在名义上重新获得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要这样地方各藩,特别是西南的萨摩长州两藩,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与幕府作战,而不是被认为在谋反对抗中央政府。

而在戊辰战争结束后,代表着日本传统社会结构的幕府体制彻底解体,一个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这时候日本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土佐人或是萨摩人了,而是认为自己是日本人,在这之后,新的明治政府又通过西南战争彻底解决了地方上拥兵自重的问题,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才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而明治维新中,几个核心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税收改革等等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因为在土地改革中,必然要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而税收改革也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了,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比如废刀令的颁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持基本的秩序,很有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动荡,从而葬送倒幕运动的成果,最典型的就是明治政府与地方势力矛盾集中爆发的西南战争。

而对于中国来说,从洋务运动开始,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等,第一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应对当时的总体性危机,第二无法改变中国传统的财税体制,政府的财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第三缺乏一个真正具有感召力的意识形态,甚至连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权威都建立不起来,而日本好歹还有个天皇。

这些问题则在蒋介石通过军权夺取政治权力的四一二事变之后,反而更加的严重了,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当蒋介石选择依靠大地主和买办阶层进行清党摧毁了国民党基层组织之后,国民政府就已经彻底丧失了对基层的控制能力,那么上述这三个问题自然都解决不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自然也就不可能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明治维新能够成功,其实也是靠着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摧毁了原有的幕府统治。

评论里和其他答案里有很多人说,诸如当时日本的识字率,对于西方的了解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些的都只能称之为助力,只是能够加速日本的近代化,但是这些助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确保社会的基本稳定。

如果我们只看晚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其实可以发现晚清政府面临着一种两难的抉择,如果它不从骨子里更加接近西方,它一定会被西方吞没;如果它试着从骨子里去接近西方,它就无力再维持自身的存在。晚清政府面临的这种两难,实际上一直至今有余波。这一点在五四前后表现得极为突出,而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和矛盾——不全盘西化无以救中国,全盘西化则何谓中国。

而日本呢,则是走具有日本特色的西化道路,其实这种TG走得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利用西方的理论解决问题。只不过多多少少会留下些后遗症,这就是后话了。

而日本在之后走上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其实是和所谓的明治维新的改革不彻底,个人认为没有任何关系。

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这就意味着,他的人口,资源都是比较少的,国内市场也很小,因此,随着日本工业化的不断开展,势必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本国没有怎么办?那就只能去开拓殖民地了。但是呢,日本是一个后发工业国,明治维新正式开始的时候都已经是1868年了,那时候整个世界基本上都已经被瓜分完毕了,包括德国在内都分不到阳光下的地盘,只能夺取些太平洋上的小岛。所以为了继续工业化,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唯一的途径就是和先发工业国争夺殖民地了,因此,日本现实通过甲午战争夺取了朝鲜和台湾,在一战中又夺取了德占青岛与德国的太平洋领地,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那么怎么办?一是入侵中国,二是夺取东南亚,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日本人在二战中把这俩件事都做了。

而这也是后发工业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德国也遇到了,美国也遇到了(现代美国的建立其实是1868年北方联邦吞并了南方),意大利也遇到了,但是为什么只有德意日最后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虽然美国的那块地的地理条件非常好,本国的人口够多,面积够大,有非常大的本国市场,同时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即使有这么好的地理条件,美国还是在南北战争后进行了对外扩张,一是美墨战争夺取大量领土,二是美西战争确立了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地位,同时又获得了菲律宾,使得美国在亚洲获得了立足点,三是吞并夏威夷,最后是通过二战获得了大量的海外基地,肢解了英国的殖民体系。你看,美国就算是有这么好的地理条件,但是作为后发工业国还是要进行对外扩张,与德意日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吗。所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是后发工业国所共同面临的现实情况,严格来说并不是因为明治维新的不彻底。

夜深至此,就此停笔,欢迎大家讨论。

壹纳网综合编辑丨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yinaw.com/2587.html
喜欢 (0)